2025年5月21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最新公告,以“国家安全”为由升级对华芯片出口管制措施,将使用华为昇腾系列先进计算芯片的行为直接定性为违反美国出口管制法规,并警告全球企业不得协助中国人工智能模型使用美国技术训练。这一举措标志着美国对华科技封锁从设备、技术向应用场景的全面延伸,引发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剧烈震荡。
制裁升级:从“卡脖子”到“断供链”
此次制裁的核心目标直指中国人工智能芯片领域。根据BIS公告,华为昇腾系列芯片被列入“实体清单”扩展范围,任何企业若协助中国利用该芯片开发AI模型,均将面临“次级制裁”。同时,美国进一步收紧对成熟制程芯片的管控,将碳化硅基板、晶圆等关键材料纳入审查范围。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公开宣称,此举旨在“阻止中国在半导体领域主导全球市场”,并暗示将推动盟友跟进。
然而,美国企业已为此付出沉重代价。英伟达2024年财报显示,因无法向中国市场供应高端AI芯片,其营收同比下降约40%,损失超50亿美元。英特尔、AMD等巨头亦因出口限制被迫调整战略,转而向东南亚、印度转移产能,但成本激增30%-50%。
中方强硬回应:反制措施“箭在弦上”
针对美方新一轮制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态:“美方滥用出口管制和‘长臂管辖’,无端对中国芯片产业和人工智能领域进行恶意封锁,严重违反市场规则和国际经贸秩序。中方坚决反对并绝不接受,将采取坚决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中国商务部同步发布声明,警告任何组织或个人执行美方措施将涉嫌违反《反外国制裁法》,并呼吁全球企业“认清美国霸凌行径的本质”。与此同时,中国对石墨、锑、镓、锗等关键矿产资源的出口管制持续收紧,美国地质调查局警告,若中国完全禁止出口,美国半导体产业链将面临“断链”风险。
全球产业链反噬:美国“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美国制裁的“回旋镖效应”日益显现。2024年全球芯片市场虽回暖,但美国芯片企业市占率从2022年的48%降至39%,而中国芯片出口额首次突破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3%。中芯国际跃升为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厂,仅次于台积电和三星。
更严峻的是,美国《芯片与科学法》补贴计划推进不力,超40%的大型项目因资金不足或技术壁垒被迫推迟。英特尔原计划在俄亥俄州建设的芯片工厂因成本过高陷入停滞,而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因美国工人效率低下,量产时间推迟至2027年。
中俄合作破局:开辟科技新赛道
面对美国单边主义,中俄加速半导体领域合作。双方联合研发的28纳米光刻机已进入量产测试阶段,碳化硅功率器件技术实现突破,并共同倡导“全球科技合作与公平竞争”。俄罗斯副总理切尔内申科表示,中俄将在量子计算、第六代通信技术等领域建立联合实验室,绕开美国技术封锁。
专家:美国“科技霸权”难以为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指出,美国试图通过制裁维持科技霸权,但违背了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半导体产业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美国强行“脱钩”只会加速全球产业链重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企业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的全球市占率达35%,而美国仅占18%。
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曾坦言:“限制中国芯片产业的努力徒劳无益。”如今,这一预言正成为现实。
结语
从华为5G到人工智能芯片,美国对华科技战已持续五年,但中国芯片产业非但未被“卡死”,反而逆势突围。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今天,美国的单边制裁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场博弈的最终赢家,将是坚持开放合作、尊重市场规律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