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政府官网正式发布了《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旨在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推动该省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到2027年,通用核心技术、产业应用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全省规模以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
智能终端消费获政策扶持
为加速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浙江省决定将智能家居机器人、智能眼镜、智能仿生、智能健康等前沿产品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范围。消费者购买这些产品时,可享受售价15%的补贴,最高补贴额度达2000元/件。这一政策不仅促进了智能终端产品的消费,也进一步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产业布局初具规模,但仍有提升空间
浙江作为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已初步形成以杭州为核心,向环杭州湾地区辐射发展的态势。据《2024年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当地人工智能产业综合发展水平位列全国第五,年产值超过5700亿元。然而,在资本运作、开放合作、算力规模等方面,浙江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7条举措全方位支持产业发展
为破解发展瓶颈,浙江省围绕人工智能发展的生态、人才、算力、数据、模型、应用六大关键领域,提出了27条具体举措。在创新生态营造上,浙江将大力培育人工智能领域的“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发展格局。同时,浙江还计划到2027年打造3家千亿级链主企业和30家百亿级龙头企业,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先导区。
人才评价机制创新,吸引顶尖人才
人工智能是年轻且充满活力的事业,浙江省深知人才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若干措施》提出了探索人工智能人才评价新标准,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传统导向,转而以薪酬待遇、代码被引用量、开源社区贡献度等作为重要评价依据。此外,浙江还计划每年引进10名以上的人工智能顶尖人才,并简化审核流程,提供优厚的待遇和支持。
数据、算力、算法三管齐下
数据、算力、算法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基石。浙江省在《若干措施》中明确提出,将支持建设可信数据空间和高端数据标注平台,发放语料券以促进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同时,建设“芯模联动”适配基地,培育发展公共云服务,提升智能算力水平;此外,还将加强基础模型和垂直模型的攻关,鼓励企业合规备案,推动算法模型的持续优化和创新。
应用推广全面铺开,打造标杆项目
在应用推广方面,浙江省不仅关注智能终端产品的消费刺激,更着眼于在科学、制造、金融、文化、交通、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建设重大应用场景。省级每年将评选不超过10个标杆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补助;同时,还将建设具身智能行业基地,搭建公共测试环境,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开放应用场景,打造具身智能应用的“样板间”。
浙江省省长刘捷在深化“数字浙江”建设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强调,要聚力“强创新”“强主体”“强应用”“强产业”“强生态”,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随着一系列政策的深入实施,浙江人工智能产业有望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