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大咖畅谈AI发展前景:在可见未来,人类都可掌控人工智能

2024-03-18 18:106300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序幕正徐徐展开。从ChatGPT兴起引发百模大战,到Sora的惊艳表现,AI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刷新着我们的认知边界。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未来的深思:在AI的智能化浪潮中,人类是否将被取代?随着AI能力的日益增强,它是否会失控,甚至威胁人类? AI未来将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在3月15日举行的“华为云&华为终端云创新峰会2024”期间,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 张平安,微博COO、新浪移动CEO 王巍、CSDN创始人蒋涛等行业大咖业就AI大模型的趋势、热点和产业落地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思维碰撞,共探AI技术的未来发展之路。

B端还是C端:AI将在哪个方向首先获得大规模成功? 

2023年被视为大模型元年,2024年则被称为应用元年。在这一背景下,B端和C端的应用与发展成为讨论的焦点。究竟哪个方向会首先获得大规模的成功?

王巍认为,从规模来讲,依托庞大的用户群体,大模型更容易在C端获得成功。AIGC将在C端引领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这种交互方式将超越传统的社交平台,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智能化。同时,设备形态也可能发生变化,不再局限于手机端,会出现多种更适合大模型应用形态的硬件设备,再融入如模型参数整型化等先进的模型轻量化技术,AIGC会快速广泛融入多类型硬件生态中,苹果的Vision Pro便是一个例子。而微博此前上线了一个用AIGC开发的评论机器人-评论罗伯特,也引发了广泛关注,频繁登上热搜。

张平安则认为,从大规模来看,AI在各个领域都能成功。但人工智能在B端的价值、发挥的作用、带来的商业成功或超C端。

“过去一年,各领域都通过AI的方式、大模型的方式思考行业的创新,积极拥抱AI。去年华为云发布面向气象、金融、政务、制造、矿山、铁路等行业的盘古大模型后,很多客户已经接入并取得了很快的增长。”张平安说。 

例如三峡在气象领域关注的是能否对来年的区域气象环境、降雨量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测以提前做电量筹划,而航空公司则关注是否可以对航线沿途的抖动和颠簸做精确的监测,进而完成载油量的调节及路线规划。

华为云盘古气象大模型研究成果去年在《Nature》正刊发表,是近年来中国科技公司首篇作为唯一署名单位发表的《自然》正刊论文。此外,盘古气象大模型入选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并位列第一。

张平安认为,五年内千行万业都将用AI进行重塑,这是确定趋势。对于以数字技术为引擎的科技公司来说,如果不能及时引入AI思维,可能会被竞争对手抛在后面。未来,大模型在B端的应用将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入,将成为各行业提升效率、优化流程、创新业务模式的重要工具。

AI与人类关系之辩:控制or合作?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然而,这场技术革命也带来了不少疑虑。

对于未来的人工智能是否会受人类的掌控,与会者普遍保持乐观,认为在可见未来,人类依然有能力掌握其发展。王巍指出,技术带有价值观,人工智能还是要为人服务的,至少可见的未来,人类还是可以掌控人工智能的。

张平安还从技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确保人工智能受控的关键措施。他强调,我们在AI系统设计时,需要在人工智能的所有自闭环中加入控制的环节;此外,电力等关键控制权也不能交给人工智能,以确保其始终在人类的掌控之中。

AI在写诗、绘画等领域逐步取代人类已经成为共识。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程序员、设计师、医生等更为复杂和高端的脑力工作领域时,不禁要问:未来三年,大模型会取代这些脑力工作者吗?

王巍表达了他的观点,未来三年内,在基础工作方面,尤其是涉及感知能力的任务,AI尚不能完全替代人类。

“技术发展的本质是帮助人类更好地完成工作,比如电网巡检、煤矿井下作业,制造业工艺优化等,AI可以让工作更安全高效。”张平安说,“但对于工程师这类工作,代码编写可能会被AI取代,但工程设计和创新思维仍需要人类为主。

AI的尽头是基础设施,中国的综合算力设施具有竞争力

今年以来,关于中美两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差距讨论不断。

张平安从数据、算法、算力这三个AI发展的核心维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虽然目前中国算力与美国还略有差距,但AI的尽头是电力、网络基础设施等资源,中国在电、5G、光纤网络上具有优势,可以换条路从综合算力设施来竞争。在算法方面,中国的学生是非常优秀的,Sora背后就有很多中国研发人员,他相信在算法上不会输。而从数据维度来说,中国在数据公开和共享方面还有待加强,随着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未来数据质量有望提升。

在张平安看来,通过发挥在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加强算法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国有望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装备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之日起十五天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相关资讯

人工智能行业加速发展,赋能千行百业成新引擎
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人工智能(AI)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各行各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近期,多项政策、技术和市场动态表明,2025年将是人工智能行业加速发展的关键一年。

0评论2025-04-0126

ABB“数字赋能,破界前行” 加速过程工业数字化革新,共筑智能绿色发展未来
近日,全球技术领导者ABB在全球范围内发起“数字赋能,破界前行”活动,旨在帮助过程工业企业探索数字化转型之路,充分发掘自身潜能。此次活动标志着ABB在推动过程工业数字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0评论2025-03-2775

2025武汉国际工业博览会:引领全球制造业创新
备受瞩目的2025武汉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武汉工博会”)将于今年10月11日至13日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盛大举行。作为亚洲领先的工业展会之一,武汉工博会将汇聚全球顶尖企业与技术,引领全球制造业迈向新的高峰。

0评论2025-03-2446

名校博士毕业生年薪可达700万,AI领域人才缺口仍达400万
在人工智能(AI)这一快速发展的领域中,顶尖大学培养出的毕业生正获得令人瞠目的薪资,部分年薪甚至高达700万元人民币。然而,尽管有这批高素质人才的加入,该行业仍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全球范围内AI人才缺口估计高达400万。

0评论2025-03-1770

中国与东盟携手加速数字经济合作,共铸增长“数字引擎”
在全球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与东盟国家正携手打造增长“数字引擎”,通过深化数字领域合作,为双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双多边合作蓬勃发展,各方共享“数字红利”,携手打造“数字未来”,合作前景广阔。

0评论2025-03-13107

曝OpenAI将完成首款自研芯片设计:计划由台积电代工
OpenAI正积极推进其减少对英伟达芯片依赖的计划,即将完成自家首款自研人工智能芯片。据最新消息,OpenAI已决定将这款自研芯片交由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制造商台积电进行“流片”测试。

0评论2025-02-1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