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装备网讯 在制造业、物流业等劳动密集型领域,重复性手臂动作引发的肌肉骨骼损伤(WMSDs)已成为全球职场健康的核心痛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此类损伤占全美职场伤害的30%,每年仅工伤赔偿与康复费用就高达450亿至540亿美元。为破解这一难题,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UTA)的工程师团队近日宣布,其研发气动软肘外骨骼(Pneumatically Actuated Soft Elbow Exoskeleton, PASE)已通过多维度测试验证,可显著降低手臂肌肉负荷,为工业场景提供高效、轻便的主动防护方案。
技术突破:生物力学与气动结构的深度融合
PASE的核心创新在于将人体肘关节力学与一体式气动结构无缝结合。传统外骨骼常因“力量”与“舒适”难以兼顾而受限,而PASE通过以下设计实现突破:
仿生轨迹设计:以肘部自然运动曲线为核心,气动执行器与关节轨迹深度贴合,最大限度减少平面外旋转力,既降低关节应变风险,又简化系统复杂度。
轻量化材质:执行器采用医用级硅胶,兼具柔韧性与耐用性;支撑基座使用碳纤维玛瑙基板,在保证强度的同时降低重量;外层包裹氯丁橡胶,提升穿戴舒适度,减少皮肤摩擦。
智能动力适配:设备直接接入工厂现有的悬挂式气动系统,无需额外动力装置,通过实时监测抬臂角度与发力强度,动态调整充气量与推力,确保辅助力与人体发力节奏一致。
性能验证:机械与人体双维度测试
研究团队从机械性能与人体应用双维度设计测试方案,以科学数据验证PASE的核心优势:
机械测试:
扭矩输出:在30°、60°、90°肘部角度及15、18、21 PSI压力等级下,扭矩随压力升高显著增加,21 PSI、30°时最大扭矩达4.39 Nm,且角度越小扭矩越高,完美匹配提重物等场景需求。
充气速度:25 PSI高速模式下,PASE从0°充气至90°仅需0.22秒,低速模式也可5秒内完成,确保动态场景及时支撑。
人体测试:
静态举重(3.6公斤举至胸部):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激活度分别降低22.36%、18.19%。
动态组装(1.2公斤手动工具):肌肉激活度降低14.41%、11.37%。
振动动态组装(1.2公斤电动工具):肌肉激活度降低10.21%、5.22%。
主观体验:NASA-TLX量表显示,受试者在“支撑开启”状态下的心理、生理负荷得分显著低于关闭状态,差异达8.86-9.61分;用户感知调查中,实用性、易用性、舒适度得分均处于较高水平。
应用前景:从工业场景到全球健康革命
PASE的研发直击制造业痛点。以美国为例,30%的职场肌肉损伤与重复性手臂动作相关,而PASE通过降低肌肉活动强度与疲劳度,可有效减少工伤赔偿费用,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其设计理念更具有普适性:
适配性广:可适配18-45岁不同体重基数人群,支持流水线作业、持续手臂支撑、振动工具操作等多样化场景。
部署成本低:直接利用现有工厂气动系统,无需额外动力装置,大幅降低企业技术门槛。
健康效益显著:长期使用可降低职业性劳损风险,改善工人健康状况,减少因伤缺勤。
未来展望:人机协同的新范式
PASE的突破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重新定义了“增强人类”的边界。在AI与机器人技术的加持下,外骨骼正从“替代人力”转向“赋能人类”,通过精准匹配个体差异与场景需求,实现“人机共生”的柔性协作。UTA团队表示,下一步将优化设备贴合度与重量,并探索其在医疗康复、物流搬运等领域的延伸应用。
随着全球制造业向智能化、人性化转型,PASE的诞生标志着工业外骨骼技术迈入新阶段。它不仅是工程师们的智慧结晶,更是对“科技服务人类”理念的生动诠释——当机械的精准与生物的灵动相遇,一个更高效、更健康的未来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