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3日,在2025年6G发展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宣布:我国已完成6G技术试验第一阶段任务,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标志着中国在下一代通信技术竞争中迈出关键一步。这一成果不仅为全球6G标准化进程注入强劲动力,更以“中国方案”重塑未来十年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底层逻辑。
三阶段试验体系:从技术验证到产业落地的闭环攻坚
我国6G技术试验自2022年启动,采用“分阶段递进、全链条验证”的研发模式,规划为三大阶段:
关键技术试验阶段(2022-2024年):聚焦潜在技术方向验证,覆盖太赫兹通信、智能超表面、空天地一体化组网等9大领域,制定19册技术测试规范,完成204项测试用例。通过该阶段试验,我国已摸清6G关键技术能力底数,推动重点方向纳入国际标准研究范畴。
技术方案试验阶段(2025-2026年):面向ITU定义的“全域覆盖、智能内生、数字孪生”等典型场景,研发6G原型样机。目前已在怀柔外场完成5大技术方向、57项测试用例验证,重点突破通信-感知-计算融合架构、AI驱动的网络自优化等核心技术。
系统组网试验阶段(2027-2030年):研发预商用设备,开展关键产品测试,最终实现6G与卫星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车联网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技术突破:四大维度重构通信边界
第一阶段试验成果显示,中国6G研发已实现四大维度突破:
频谱效率跃升:太赫兹通信技术实现1Tbps以上峰值速率,较5G提升100倍,为8K/16K超高清视频、全息通信等大带宽应用奠定基础。
智能融合创新:通信与感知、计算技术深度融合,6G网络可实时感知环境变化并动态调整资源分配,例如在自动驾驶场景中,基站既能传输数据,又能通过雷达功能监测道路障碍物。
空天地一体化:低轨卫星与地面基站协同组网技术取得突破,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偏远地区、海洋、航空等场景将首次享受高速网络服务。
绿色低碳转型:通过智能超表面(RIS)技术降低基站能耗40%,结合AI节能算法,单基站年碳排放可减少3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全球竞争:专利储备与生态构建双轮驱动
中国在6G领域的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截至2025年6月,中国6G专利申请量占全球40.3%,位居第一;在IMT-2030(6G)推进组框架下,汇聚华为、中兴、中国移动等百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构建起“技术攻关-试验验证-迭代优化”的闭环体系。此外,中国主导的6G太赫兹频段划分方案已获国际电信联盟(ITU)认可,为全球标准统一奠定基础。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在大会上强调:“6G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产业生态的重构。我国将坚持创新驱动与融合发展并重,一方面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另一方面深化与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产业的协同创新,开辟数字经济新赛道。”
未来展望:2030年商用,开启“万物智联”新时代
根据规划,我国将于2027年启动6G预商用,2030年正式商用。届时,6G将支撑起一个“人机物智”深度融合的数字世界:智能工厂中,机器人通过6G网络实现微秒级协同;智慧城市里,交通、能源、环保系统实时数据交互,城市运行效率提升50%以上;个人终端方面,可穿戴设备将具备脑机接口功能,实现“意念控制”与“数字永生”。
从1G到5G,中国通信产业用三十年完成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如今,6G技术试验的阶段性胜利,正推动中国向全球通信技术引领者的角色蜕变。当太赫兹波穿透云层、智能超表面折射未来,一个由6G定义的“万物智联”时代,已触手可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