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装备网讯 在长江之滨的江西省瑞昌市,一场以“智造”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正重塑这座工业城市的基因。从新能源船舶的数字化车间到智能家居的智能生产线,从光电材料的全球首条示范线到管道机器人的自主创新,瑞昌正以“产业升级+政策扶持”双轮驱动,构建起覆盖高端装备、新能源、光电信息、智能家居等多领域的“智造”生态,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船舶产业:新能源浪潮下的“智造”突围
作为长江入赣第一站,瑞昌的船舶产业历经60年积淀,正通过智能化转型抢占新能源船舶赛道。新江洲船舶重工手握超26亿元国际订单,计划2026年前交付12艘新能源船舶,产值达15-20亿元。企业引入智能化设备后,虽部分环节用工减少,但对船舶设计工程师、新能源动力系统工程师等高端人才需求激增,技术研发与核心管理人员占比已达2/3。
“我们正在打造‘数字船厂’,通过5G+工业互联网实现设计、生产、物流全流程数字化。”新江洲船舶总经理李明表示。2024年长江经济带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大会上,瑞昌市提出“升级传统赛道、深耕细分赛道、瞄准未来赛道”战略,与深圳立德机器人、中船重工等企业签订新能源船舶制造、智能机器人安装等合作协议,推动船舶产业从“制造”向“智造”“创造”转变。
二、新能源与光电:从“跟跑”到“领跑”的技术跃迁
在瑞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新能源产业园内,工人正加紧生产体积缩小至电脑主机大小的智能充电桩。这款“超级爆品”凭借高功率密度和智能充电管理系统,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2025年企业产值预计突破4亿元。为满足产能扩张需求,瑞华智能持续招聘欧美售前工程师、储能系统工艺工程师等岗位,技术人才占比超30%。
光电领域,瑞昌已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投资21亿元建设的全球首条光伏建设一体化(BIPV)示范生产线,填补了国际BIPV弱光发电玻璃技术空白,实现发电玻璃由“中国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2022年,瑞昌光电信息企业产值达150.47亿元,同比增长16.58%,产品从单一光源扩展至全品类灯具,市场份额稳居全国前列。
三、智能家居:全产业链协同的“智造”样本
瑞昌的智能家居产业正以“链式思维”构建核心竞争力。从中国林业集团龙头带动的木材进口、板材加工,到江西铁牛智能家具有限公司的智能机器人生产线,再到喜木家具的9项专利产品,瑞昌已形成集原材料、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全市智能家居企业达200余家,年销售量预计超15亿元,“好家具、瑞昌造”品牌深入人心。
“我们的智能生产线效率提升4倍,产品合格率达99.8%。”江西铁牛智能家具董事长余铁牛介绍。企业通过“设备换芯、机器换人”,实现从实木家具到全屋定制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瑞昌通过“政银企”金融对接会、财园信贷通等政策,为91家木业家居企业授信放款1.76亿元,覆盖企业总数的近70%。
四、机器人与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的“智造”突破
在管道疏通领域,江西省智酷机器人有限公司的自动清淤机器人、潜望镜、检测机器人三款产品已占据市场先机。这家集机械结构设计、非标自动化、PLC程序开发于一体的全能型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破解城市地下管网维护难题。“我们的机器人可适应复杂管径,清淤效率是人工的10倍。”智酷机器人技术总监王磊说。
而在精密制造领域,江西华之星智能制造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生产线正24小时运转。这家为激光、通信、新能源等领域提供零部件的企业,2025年产值预计增长30%,并计划增配100台一流设备。“客户对精度和交付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通过智能化升级保持竞争力。”总经理余金华表示。
五、政策与人才:构筑“智造”生态的底层支撑
瑞昌的“智造”革命离不开政策与人才的双重驱动。政府搭建的“5+2就业之家”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联动,2025年已组织招聘活动48场次,提供就业岗位4500余个,成功帮助4793名求职者实现就业。同时,瑞昌技工学校与凯耀照明、瑞德电子等企业合作开设“冠名班”,定向培养自动化领域技能人才,毕业生留昌工作比例超80%。
“我们每年发放人才补贴超200万元,对高端人才给予住房、科研经费等全方位支持。”瑞昌市人社局局长陈敏介绍。此外,政府通过“工程极简审批”“企业安静日”等改革措施,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让企业轻装上阵。
六、未来图景:从县域经济到长江经济带的“智造”枢纽
站在“十四五”规划的关键节点,瑞昌正以“智造”为引擎,向更高维度的产业竞争迈进。2025年上半年,高端制造、新能源、新动能产业新增就业岗位超1000个,其中技术岗位占比达35%,预计全年带动就业超3000人。随着光电、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的布局,瑞昌有望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智造”枢纽。
“我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建成千亿级‘智造’产业集群,让瑞昌制造走向瑞昌智造、瑞昌创造。”瑞昌市委书记在近期调研中强调。在这场以智能化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中,瑞昌正以“敢为人先”的魄力,书写着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范本。
